走上三尺講臺近30年的她,工作再操勞,臉上也總是洋溢著暖暖的笑意,親切又和藹。今年48歲的宋淑萍,現任杜集區雙龍實驗小學校長,她梳著利落的短發,既干練又不失親和力。
1991年,宋淑萍進入雙龍實驗小學任教,因工作突出,2006年,她擔任雙樓實驗小學校長。此時的雙龍實驗小學正處于“營養不良”的狀態,宋淑萍凡事走在前面,爭當“排頭兵”,帶著教職工們硬是克服了種種困難,促使學校的面貌發生了大改善。
2010年夏天,學校創建鄉村少年宮,資金缺乏、時間緊迫,為了節約經費,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,宋淑萍動員全校教職工放棄暑假的休息時間,全力投入到少年宮的創建當中。白天,宋淑萍帶著教職工頂著烈日搬運、安裝設備,晚上,她還要與校領導班子討論少年宮的規劃、設計,“連軸轉”“白加黑”成了那段時間的常態。雙龍實驗小學的學生有不少是留守兒童、貧困學生,在宋淑萍看來,這些學生回家后不具備開展課外活動的條件,少年宮早一日建成,孩子們就能早一天拓展視野,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。
在宋淑萍及其他教職工的努力下,僅僅4天時間,雙龍實驗小學的少年宮從無到有,像變魔術般出現在人們眼前。如今,學校少年宮已發展到擁有26個興趣小組,形成了完善的活動制度,成為學生們發揮特長、培養興趣、陶冶情操的課外樂園。“目前,少年宮開展活動所用的器材、消耗品,全部由學校出資購買,為的就是減輕學生,尤其是困難學生的經濟負擔,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放開手腳參與到少年宮組織的活動中來。”宋淑萍說。
“志愿精神的真諦是用愛心去幫助需愛幫助的人。” 雙龍實驗小學的學生中約有困難學生、留守兒童200名,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學習,學校黨支部制定了黨員與困難學生、留守兒童結對幫扶計劃,建立了“留守兒童之家”。宋淑萍主動與留守兒童、困難兒童結對,當上了“愛心媽媽”。在工作最忙的時候,宋淑萍連家人都無暇照顧,卻總是牽掛著自己的學生,總想為學生多做些事情。說起自己幫扶過的困難學生,宋淑萍如數家珍,總是希望他們能陽光健康成長、幸福快樂生活。馬金翠、馬金龍姐弟倆是留守兒童,宋淑萍和他們長期結對子,贈送書包、筆、文具盒、書籍等學習用品,經常找他們談心,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,為兩人解決實際生活困難。
2016年12月,天寒地凍,在護送學生路隊過程中,宋淑萍不慎摔倒,右前臂縫了十幾針,尺神經受傷,可她仍堅持上班,不耽誤教育教學,由于沒有及時進行恢復治療,至今右手不能自由活動。對此,宋淑萍說:“學生的安全我時刻記在心間,能每天看著同學們燦爛如花的笑臉,我受點傷痛不算什么!”
2018年8月18日,我市連續遭遇強降雨天氣,雙龍實驗小學為災民安置點,每天都有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不斷地捐款捐物,宋淑萍帶領學校志愿者也積極響應,在捐款捐物的同時幫助清理環境、打送開水、分發食物,讓近500名受災群眾得以妥善安置。
今年“六一”前夕,宋淑萍又組織學校志愿者慷慨解囊,自發地捐款購置書包、鋼筆等文具,贈與該校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,讓孩子感受學校的溫暖和愛的力量。重陽節,她又組織學校志愿者前往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,與老人們嘮家常,幫助活動不便的老人打掃衛生,送上精心編排的節目,圍上溫暖的圍巾。宋淑萍身體力行將每一份愛心傳遞下去,并踐行于生活的每刻。
在學生們心中,宋淑萍是最可親的“宋媽媽”, 接觸宋淑萍的人都說,她是一個有愛心的人,總是將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。由于表現突出,宋淑萍先后榮獲了“淮北市優秀教育工作者”“淮北市最美志愿者”“安徽省巾幗建功標兵”等多項殊榮,2017年10月,被中央文明委授予“中國好人”稱號。
■ 記者 朱冬 通訊員 裴加龍 見習記者 馮樹風 攝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